【記者夏維鴻/台北報導】
台灣地處頻繁的地震帶,去年0403花蓮震災至今,台南、嘉義及花蓮等地陸續傳出規模4級以上地震。為了構築起更堅實的防減災韌性及機制,台灣世界展望會今(4/9)在台大梁國樹國際會議廳主辦〈災後社區韌性與發展實務論壇〉,邀請前內政部長、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專場演講,並由內政部政務次長馬士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慈濟基金會、基督教芥菜種會共同與談交流災前重建規劃、災後韌力和弱勢扶助。
花蓮縣長徐榛蔚特地蒞臨〈災後社區韌性與發展實務論壇〉,「感謝在震災中中央和地方各界一起努力,尤其民間團體對災民心情和生活扶助,其中,台灣世界展望會長期在社區耕耘的觸角伸得長,即便是一通電話關懷就能讓鄉親流滿面,感受溫暖。」此外,徐榛蔚期許花蓮成為防災城市的示範基地,為重建戶蓋家堅固的房子,讓災民們「安心居、安心住」。
台灣世界展望會李紹齡會長感謝各界參與關心:「現在天災多屬複合性災難,透過舉辦論壇,展望會分享在全球76國的服務經驗,包含國際緊急救援管理系統運用於震災工作,0403發生時社工和政府配合檢傷分類站,在三所學校成立兒童關懷中心的緊急庇護站,讓孩子有安全感及心理急救。但不只是花蓮,盼望透過論壇對話交流,在一切未知天然災害發生前,建立社區韌力機制,讓未來的路走得更遠。」
李鴻源:「站在十字路口,台灣準備好了嗎?」 馬士元次長和非營利組織與談災害韌力
台灣地處地震帶和高缺水風險,農業部更指出全台114年土石流潛勢溪流多達1,745條、遍布十七縣市。在極端氣候趨勢下,不僅氣溫高低起伏變化大,突來暴雨也容易導致山路坍方、溪流暴漲,影響復原重建進度。由於災難和居住環境息息相關,災後人們如何自主提升韌性非常重要
上午,就在李鴻源教授主講〈氣候變遷下的防災策略〉中途,現場正好碰上有感地震!李鴻源教授強調,氣溫每升高一度,連鎖效應與災難是幾何級數變壞,並列舉全球颶風、熱浪、洪水、野火等案例,台灣也處於嚴峻考驗,每年西南部地層下陷8公分,「所以防洪系統、國土規劃及土地容受力非常重要。」李鴻源教授曾赴美分享台灣的防洪經驗,肯定展望會及各機構的防災士培訓,發揮「自助互助」,提醒民眾善用防災地圖規劃災害應變,而隨著系統複雜性增加,總體智慧城市的永續及韌性更需考量規劃,「站在十字路口,台灣準備好了嗎?」
去年花蓮強震在全國造成18人罹難、1,155人受傷,全國超過37萬戶以上停電。對於25歲以下世代,經歷這場規模7.2強度僅次於921地震,更是有生以來最震撼的一次!本次實務論壇,台灣世界展望會、基督教芥菜種會及慈濟基金會所分享的工作,皆涵蓋災害發生的緊急回應,災後重建復原發展、防災宣導預防等階段。第二場為李鴻源教授擔任主持人,與內政部政務次長馬士元、台灣世界展望會、芥菜種會及慈濟基金會共同與談災後復原及弱勢族群援助。馬士元次長提出韌性社區需具有自主互助運作、災前重建整備想定訓練,企業防災參與及自主避難收容能力,其中「災前重建整備」的概念,針對災害高風險社區,在災害發生前「想定」潛在風險,依評估進行社區重建規畫。
台灣世界展望會:災難使貧者越貧 展望會88%社工取得防災士證照助社區增防災意識
「在花蓮,這場震災重創觀光人潮及脆弱家庭謀生機會,貧者越貧。」台灣世界展望會東區辦事處區處長李玉明指出,113年度花蓮婦女失業達4.5%,明顯高於全國婦女失業率3.4%,主因是民宿及商店來客量因觀光人數減少萎縮,從事房務清潔或小生意打工機會銳減,以臨時工為生的經濟弱勢收入再下滑。本次論壇以0403花蓮強震為例,展望會分享實務回應工作三階段:
第一階段4月災害發生當下,立即設立兒童關懷中心撫慰孩子。4/3-4/7展望會兒童關懷中心共服務120人次,並與公部門合作協調救援,啟動災損調查及災民生活發放。第二階段為5月至9月,社工訪視兒少災後生活狀況,評估創傷壓力反應,追蹤受災家屋修繕進度。在這階段,展望會共協助修繕地震受災戶121戶,提供713戶生活支持,透過飢餓三十─花蓮強震捐款回應,截至今年二月底,共協助2,563人次獲得補貼家園重建的提供災害慰問金。第三階段為中長期復原,預計 2025年9月前,提供尚未回復生活的弱勢家庭生活扶助,成立兒少紓壓方案及照顧者培訓團體,辦理社區防災宣導,並在社區、企業及校園深耕防災士培訓,「目前有400位展望會社工取得防災士證照,現在全台所有服務據點都有防災士駐守,提升社區和家庭的防備災知能。」
- 展望會災後實例:讓孩子學會敬畏大自然和互助團結,而不是學會懼怕傷害
對於不曾經歷921大地震的孩子來說,0403強震是有生以來最震撼的一次!為此,展望會花蓮中心在災後兩個月為青少年舉辦「兒少紓壓方案─SUP立槳體驗」,以自然活動療癒,撫平兒少內心衝擊。展望會黃國龍社工員表示:「SUP活動接近清水斷崖,在餘震減少及安全評估後決定讓原民少年感受自然。有的學員邊划槳、不時看著山壁崩落的凹痕說:『感受大自然的威力!』同時我看見他們更懂得主動幫隊友拉住船板不被浪打走,從中體會大自然雖有破壞力,也具有療癒力,還有互助團結的重要性。」
「長期復原重建就像跑馬拉松,期盼透過持續陪伴與關懷,和孩子一起成長與進步!」李玉明表示,展望會已穩定1,300戶學童就學,防減災宣導10,725人次,照顧者技能培訓(如裁縫、水電、重機械考照班等)338人次,以銜接就業管道,現階段中長期復原工作仍進行。
芥菜種會:台灣地震逐漸震出雙老問題,強調救災在地化
基督教芥菜種會全球防救災處副處長吳秉翰提出對國內災害的四點觀察:「災害使弱勢者成為弱勢中的弱勢、災難導致近貧狀況出現、觀光為主的地區受災導致倚靠維生的來源受嚴重影響;台灣地震災害震出雙老議題─老建築及年長者。」
芥菜種會協助災後前三個月2,634安置收容人次,並於道路中斷地區進行物資運補,針對受災弱勢家庭提供救助慰問金及6個月的生活扶助金,除了家電家具學用品補貼和協助家屋修繕,也提供工代賑、就業培力等協助經濟自立。吳秉翰分享,被山陀兒和康芮颱風襲擊後加入以工代賑的夥伴,前往花蓮支援災後復原工作,除了自己有份收入,更從受助者轉變為助人者角色。
慈濟基金會:以慈善發展應用平台建立關懷網
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專員黃玉琪則分享〈弱勢族群的災後困境與防災策略〉,慈濟基金會第一時間應急金和心靈撫慰,於重災區進行掃街式的安心家訪,召集專業志工進行受災戶修繕,亦有以工代賑的災後環境清理復原工作及房屋修繕工作。
花蓮縣府與慈濟簽署安居計畫合作契約書,花蓮應變中心與慈濟基金會合作在提供救援的香積飯、熱食及臨時安置帳。進行社區防災宣導,也長期陪伴社區及建立關懷網。慈濟透過設立的「慈善發展應用平台」連結志工和需求者的關懷網絡,在緊急與短期安置期、重建發展期、重建復原期,共有六安計畫──安身、安學、山林安養生息、安心、安生、安居,
提升永續發展潛力,為下一代打造應變災害的系統韌性
在極端氣候加劇的趨勢下,從災前預防、災害回應到災後復原,皆是我們和下一代共同面對的環境風險及永續發展機會與潛力,台灣世界展望會呼籲更多人關心極端氣候及震災造成的影響,以及對國內脆弱家庭的打擊,更彼此扶助走出災後困頓,找回希望!
請利用台灣世界展望會網站https://www.worldvision.org.tw/donations/25 線上捐款
- 郵政劃撥帳號:15752467,名:台灣世界展望會,請註明:「飢餓三十」
- 捐款可至 台灣世界展望會官網、LINE Pay 愛心捐款、蝦皮、街口支付
- 相關訊息請洽服務專線:02-8195-3005,或洽詢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